培训咨询:010-62753061
您的当前位置: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新闻中心» 校园热点

“烽火传薪——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展览开幕

时间:2025-08-18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5日上午,“烽火传薪——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展览开幕式在校史馆序厅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郑天挺先生之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郑克扬,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平原,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孙海涛,南开大学档案馆馆长袁伟等嘉宾,以及学校各院系、职能部门的老师60多人共同出席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开幕式现场

余浚主持开幕式

为铭记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弘扬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在党委宣传部、会议中心、历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图书馆等单位的指导、支持和协助下,校史馆和档案馆具体承办了“烽火传薪——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展览。该展览分为“勇立潮头、丹心践志”“烽途南迁、薪火传续”“学志弥坚、文脉不辍”三个部分,以近百张图片和数十件实物相结合,立体地呈现出北京大学的师生们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民族救亡作出的贡献。

展览现场

朴世龙、郑克扬、陈平原、臧运祜、孙海涛、袁伟共同为展览揭幕。

为展览揭幕

陈平原在致辞中对展览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展览以1931年为起点,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北大的历史脉络,尤其通过学术专题板块,集中展现了战火中北大的学术成就与精神传承。丰富的史料还原了师生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教学科研与生活细节,让这段历史更加立体鲜活。陈平原强调,在硝烟弥漫中,北大师生弦歌不辍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陈平原致辞

臧运祜从历史研究的维度阐述了展览的意义。他认为,展览系统梳理了14年抗战期间北大师生的奋斗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到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的反帝斗争,北大的建立与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抗战时期,北大师生不仅是救亡图存的参与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引领者,他们将学术追求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为战后重建储备了人才,积蓄了力量。臧运祜建议进一步挖掘相关史料,发挥抗战史研究“以史为鉴、观照现实”的作用。

臧运祜致辞

孙海涛与袁伟共同回顾了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在抗战时期结下的深厚情谊。孙海涛表示,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以“刚毅坚卓”的校训为指引,投身教学科研与抗日救亡,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树立了典范。西南联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学术成就,更在于三校师生在患难中结下的真挚友谊。他希望三校档案校史部门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团结协作,共同为高校的档案校史事业作出贡献。

孙海涛致辞

袁伟指出,南开大学诞生于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中,早在建校初期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等就参与襄助,奠定了两校深厚的历史渊源。1937年南开校园在日军轰炸中惨遭破坏,南开师生秉持抗日救亡信念,与北大、清华共同书写了西南联大的辉煌篇章。袁伟强调抗战史料的保存、发掘和利用至关重要,珍贵历史文献应该走出档案库房,成为传承抗战精神的鲜活素材。袁伟特别感谢北大档案馆赠送的联大校史资料,并期待三校未来在档案校史研究和文化传承领域深化合作,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档案校史力量。

袁伟致辞

仪式结束后,出席嘉宾参观展览并合影留念。

出席人员合影

 

信息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