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北大 领略风采 升华心灵
3月15日,有幸走进北大,带着仰慕和崇敬、带着理论的惶恐、带着实践的困惑、带着热情的期盼和久远的神往,参加北京大学第二十期现代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学习一月有余,自己亲睹了北大的风物—“一塔湖图”,亲历了北大的生活,领略了学者、大师的智慧和风采,感受了北大的包容、大气,感叹北大人“敢为人先”的独特追求,感悟北大“兼容并包”精神的深刻内涵,不经意间,北大文化浸润着我的心智、涤荡着自己的心灵。聊记体悟,与大家共勉。
北大的风物,让人留连往返
踏入北大校园,北大的历史、积淀无不体现在每一棵树、每一块碑、每一条路、每一栋厚重的建筑,他们无不暗含着历史的沧桑、凝结着文化的久远。秀美的校园风物让人陶醉,浓郁的人文使人赞叹。“湖光塔影”,柔波荡漾的未名湖,象征着北大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照耀着中华百年的兴衰;雄健挺拔的博雅塔,体现着北大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体现北大人的精神品格。
北大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北大之“大”,不在于它的校园之大,也不在于它的规模之大,而是学术、气节之大。尤其是“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当年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任教授与讲师。聘请教员只问学问、能力,不问思潮、派别,既聘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也请筹安会的刘师培、复辟派的辜鸿铭;既聘主张白话文的胡适,也请反对白话文的黄侃;既聘“只手打孔家店”的吴虞,也请坚持尊孔复古的陈汉章。北大的群星灿烂、声名鹊起,与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之策是分不开的,包容成就了北大精神,成就了北大人特立独行、敢为人先和勇于担当的气度。
燕园的灯光,折射崇高使命
北大的图书馆现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现存纸质书籍就有一千一百多万册,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殿堂。燕园的灯光,是北大校园里最美丽、最绚烂的风景之一,甚至是北大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北大校园的灯光不仅在于路上和操场上的灯光,还更在于教室、自修室、图书馆、大讲堂、办公室灯光的通明。在北大,挑灯夜读的场景随处可见。这灯光,体现着北大人自觉自为、勤奋上进的学人本色,也折射出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崇高使命,更说明着这所学校赖以永葆青春、日进千里的发展秘诀。我相信,凭着这种精神,燕园的一盏盏灯光,必能与天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凝聚成一团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真火”,激励并指引着北大人早日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光荣与梦想”!
北大的老师,启迪我们的智慧
北大老师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境界推陈出新,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使每个聆听者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能力,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促使自己去反思以前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反思自己过去的工作方法和思路,使自己能以新的、全面的理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名校大师们的言传身教,课堂上教授们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的教学方法,幽默风趣的精彩讲解,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简直就是一盘享用不尽的文化大餐。从老师的授课中,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幽默、风趣的语言,闪耀着高等学府学者的风范;渊博的知识、娴熟的讲解,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仰之情。我深切地感到,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是北大人文的关怀和北大精神对人格魅力的提升。
北大的学生,忘我的追求真理
北大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积极、上进。早晨,草坪上、石凳边、树荫下、图书馆,到处有北大学生在看书学习的身影。他们从寝室到图书馆、到教室最好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很多学生随身带着饭盒,从图书馆或教室出来直接进食堂,从食堂用餐后又直接去图书馆或教室。他们要把学习以外的时间消耗控制在最低限度。北大学生的刻苦,已是一种自觉的习惯。他们自由的追求真理和目标,让人肃然起敬。在未名湖的石舫或是静园的草坪上,在静谧的图书馆或充满激情的讲坛上,莘莘学子眼神中流露的是对知识的渴求。
此次学习,聆听学者、大师深厚的学养教诲,专家、教授的讲授不仅是传播理论、启迪智慧,更是开启思想、塑造灵魂;既解读理论知识,更是指点为人处世之道。他们丰富的学识、闪光的智慧、无畏的独立思想、耿直的人格修养,博古通今的学术水平和宽容处世的哲学魅力。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顿文化与精神盛宴。
通州区西集镇 马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