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咨询:010-62753034
您的当前位置: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备份栏目» 重点项目

浅谈“工业4.0”时代我国建筑业转型发展

时间:2017-07-28

“工业4.0”——一个既耳熟能详又遥远陌生的名词,提到它,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工厂里穿梭的流水线和繁忙的机器人,这与“水电瓦木油,干活全靠手”的建筑行业全然不会有关联。然而,在聆听了北京大学刘立丰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商业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与工业4.0》课程后,我既有的观念彻底颠覆了,对建筑业在即将到来的“工业4.0”时代如何转型发展产生了一些思考。

“工业4.0”于2013年4月由德国政府率先提出,其含义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和智慧化,最终实现个性化的产品批量定制和供给。在实践中,就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技术基础,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模式,“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与“智能物流”构成该模式的三大核心。

这一崭新的工业生产模式一旦成型,必将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传统的产业链分工也将重组再造,因此“工业4.0”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布局,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等等。

我国高度重视新时期工业创新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科学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继承和发展“两化融合”理念,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2015年3月,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提出以实现制造业强国为目标,推动“十大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建筑业虽非“中国制造”战略率先推进的重点产业之内,但其发展不可能游离于历史潮流之外。面对社会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改革和创新建筑业传统的生产与供给方式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建筑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实现“新型化”呢?欲谋其功,先知其弊,首先要对我国建筑业存在的短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从“工业4.0”的视角来看,个人以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近年来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但在标准体系、部品制造、建筑功能等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完整的规范和标准体系。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这与日本、美国、欧洲等先进国家超过80%的占有率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工业4.0”要求的批量化定制生产标准相比,我国建筑部品的工厂化生产和供给还存在诸多不足。

二是职业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劳动力来源主要是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大量加入建筑行业,较好的解决了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但其具有的短期化、高流动、低素质特征,也成为建筑行业高端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系统的、稳定的的技能培训,现有的建筑工人群体很难达到“工业4.0”智能化制造的所需“产业工人”的水平。

三是体系化能力不足。我国建筑行业实行严格的资质类别和等级管理体系。按从业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开发企业、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三类。施工企业又分为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承包三种49个类别。专业细分虽然有利于政府管理,但从“工业4.0”模式来看,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开发、设计和施工三方利益割裂,难以形成客户需求响应的一致性;二是制造环节分工过细,总承包方呈现专业技术的“空心化”,难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和品质的同一性,这就无法实现“工业4.0”模式关于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要求。

按照“工业4.0”模式的要求,解决上述三方面问题,我觉得应该抓好三项工作。第一,从三个方面着手提升产业化程度,一是加快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制定,建立市场规则,促进产业链的发育;二是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占有率,为产业规模化拓展空间;三是给予适度资金补贴,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实现产业良性增长。第二,加快新型产业工人的培育,一方面结合城市化进程,为农村人口落户城市提供政策和公共服务保障,保障其安家立业,减少流动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技术工人职业评定和终身培训体系,为产业工人提高薪酬收入和社会地位提供上升渠道。第三,对现有建筑行业进行重构,培育设计、施工、服务一体化的全能型建造商,按照“工业4.0”的商业模式,使投资商成为“需求响应中心”,使建造商成为“智能制造中心”,利用“大数据”、“BIM”和“3D建筑打印”等新兴技术,改造现有的生产组织和产品制造流程,适应个性化批量定制的产业化要求。

面对呼啸而来的“工业4.0”时代,建筑行业要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必然要面对诸多现实而复杂的困难。“中国制造”作为国家战略,要求我们每一个从事行业管理、政策和理论研究的人,都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在肩的使命感,积极学习相关知识、研判前沿发展,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成功转型作出贡献。

顺义区住房和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  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