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走进北京大学
2025年2月20日下午,纪录电影《您的声音》放映暨主创交流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电影总导演徐洁勤,导演周丹丹、毕龙君,摄影指导桑琪出席交流活动,北京大学近两千名师生参与观影。
观影现场
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聚焦世界超大城市治理的共性问题,以北京“12345”市民热线为线索,通过真实影像、真实人物、真实经历,讲述了“接诉即办”解决停车难问题、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7个故事。影片从敏捷治理、韧性治理、主动治理、智慧治理等角度,立体展现北京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的创新实践以及制度设计背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影片时长88分钟,细腻的讲述和生动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主创团队交流
观影结束后,总导演徐洁勤携主创团队登台,与师生展开交流。徐洁勤导演表示,纵览全世界各个超大城市,北京一事一办、接诉即办的机制是独树一帜的;深入了解这一机制背后的运行原则,并借影片激发公众对城市治理的思考,增进民众为民服务机制的了解,展现人民政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工作原则,是本部影片拍摄的核心出发点。主创团队还围绕师生的提问,就影片的艺术表达、社会责任等话题与观众进行了互动。
本次影片放映暨主创交流活动引发了师生对城市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让广大师生更加深切体悟到“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在本场活动之前,北大已有10余个师生党支部于影片首映当日集体观看了本片,师生反响热烈。“接诉即办”工作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必将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舞师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部分观众感言:
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罗曾誉清:《您的声音》把纪实镜头对准北京城市治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叙述普通市民提出日常生活难题以及政府部门响应解决的过程。从胡同停车到外国记者调研,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在144家的不同意见中寻找协调和平衡,每一次用心的付出,都会有将心比心的回报,当住在中高层腿脚不便的市民最后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一个个平凡而富有生气的基层工作人员最好的回报。从五四运动到今天,北大人也始终在用不同方式回应时代诉求,作为北大外院亚非系本科生团支部书记,我也更加笃定要传播中国的声音,传递人民的声音,提高我的专业知识,用文字构筑起对话的桥梁。
新媒体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颜丽:透过7个有真心、有真情的故事,我看见了一条有温度、有速度的市民热线。“接诉即办”的背后是基层干部的担当与奉献,走出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创新运用数智化手段,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彰显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旺盛生命力,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作为学生党员,也肩负着服务同学的重要使命,要更积极地在学习、生活中关注同学们的急难愁盼,发挥桥梁纽带和示范带头作用,多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临床肿瘤学院博士研究生黎章旺:看完这部影片,我最大的感受是温暖,《您的声音》这部影片聚焦于普通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平凡人”不平凡故事中温暖的涟漪。正如影片所展现的那样,每一个诉求都值得被听见。生活或许有诸多困扰,但温暖的声音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与珍惜。同时,作为一名肿瘤学专业的医学生,这部影片也让我深刻思考了作为未来医疗工作者,我应该如何更好地倾听患者的需求。尤其是在面对鲜活的癌症患者时,这种服务精神与责任担当,是我作为一名北大医学人,今后工作的核心使命。
燕园街道蔚秀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石莉:《您的声音》这部影片立足“小而实”的叙事视角,深入生活、扎根群众,讲述了兼具温度和锐度的现实故事。其中,发生在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社区的故事片段生动还原了社区居委会日常为民服务的场景,令我感触很深。我的脑海中不断涌现出自己工作时的场景和画面,在面对居民反映的树木遮挡、水管爆裂、老旧小区停车难等问题时,我们始终在努力践行“接诉即办”的服务理念,通过耐心安抚、沟通协调,多次成功化解了困扰居民的诸多难题,在辛酸的背后,也赢得了居民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新的一年,蔚秀园社区将继续坚持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回应民生诉求,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