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外国哲学研究丛书 | 姚卫群:《文明互鉴——古代中西印哲学比较研究》
编者按:“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重点建设的重大学术工程,旨在展示新时期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研究特色,扩大北大人文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文库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北大人文学科老中青学者的优秀成果,共包括17套丛书,即“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北大世界史研究丛书”“北大考古学研究丛书”“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丛书”“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北大对外汉语研究丛书”“北大古典学研究丛书”“北大人文学古今融通研究丛书”“北大人文跨学科研究丛书”。目前已经立项357部专著,其中76部已经出版,另有30余部已经交稿。新闻网拟陆续介绍已经出版的专著,以增进广大读者对本文库的了解。本期介绍哲学系(宗教学系)姚卫群教授的著作《文明互鉴——古代中西印哲学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该书对古代西方(希腊等欧洲国家)、中国、印度哲学的核心理念和主要思想范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比较研究。全书共分二十章:第一章宏观比较并总体概述了中西印古代三大传统哲学,侧重讨论了三者在发展方式、主要关注问题、资料文献保存情况方面的异同。第二至第八章分析和比较了古印度和古希腊哲人在一些基本理论和观念上的重要主张,包括本原、辩证思维、原子论与极微论、句义论与范畴论、一多观念、灵魂观念、善恶观念。第九至第十一章论述比较了古代印度和欧洲在平等观念、神与无神问题上的主要异同。第十二章比较了古代中希印三地分别提出的中道、中庸和适中思想。第十三和十四章比较了三大文明古国对万物生成、人与自然现象的分析等。第十五至二十章论述了中西印哲人对真理、有无、出入世、心识、欲望、直觉等问题的观念或主张,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
该书是国内为数极少的比较中西印古代哲学的专著。古代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是世界三大传统哲学。这三大传统哲学具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哲学的特殊地位,因为在世界古代的各种哲学形态中,中西印传统哲学的理论相对而言,系统性、思辨性及入世性十分突出,在世界上影响巨大。这三大传统哲学是根干性的体系,对世界上不少国家或地区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或者说,中西印古代哲学体系在发展中辐射的范围大、影响的领域宽、作用持续的时间长,是一般国家或地区的哲学形态难以比拟的。
近现代世界各地的哲学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受这三大传统哲学的影响。例如,以古希腊哲学为重要开端的西方哲学,是现代许多国家哲学的源头。古代印度哲学是南亚等地区国家的主要哲学源头。古代中国哲学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家哲学的主要理论源头。
这三大传统哲学中的任何一个,内容都极为丰富深奥,单独了解其中任何一个都要花费很大气力,更不要说对三者的比较研究了,因而,在学界很少有学者能对三者进行相对全面的比较分析。
作者选择了在古代中西印哲学史上一系列基础性的思想概念和理论范畴,并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找出了三地哲人对相关概念论述上的同异差别以及在东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和思想影响。
此书的出版引起关注,被认为体现了我国哲学学科的视野越来越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全球视野下的哲学著作),一些读者评价此书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曾任北大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佛道教教研室主任、外国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81年开始执教于北京大学,曾赴荷兰、日本、奥地利、印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泰国、越南等国学习、讲学、访问研究等。开设过“佛教导论”“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印度哲学”“印度古代哲学原著选读”“汉译佛典选读”“东方哲学概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佛教、印度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出版了《佛教基础三十讲》、《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印度古代宗教哲学文献选编》(编译)、《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等17部著作,发表论文270余篇。著作获得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指导的博士论文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